首页» 科学研究» 媒体聚经
【人民网】李义平:理解和把握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发文时间:2016-1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 断,并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 辑。”这个大逻辑具有统领性和客观必然性,是当前经济发展之纲,对于推动发展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认清形势任务、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必须深入理解这个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阶段性特征。这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新常态是对我国当前 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我国经济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性走势的科学判断,是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新常态的科学内涵,需要从 时间和空间角度审视我国发展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的演变。

从时间角度看,可以发现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包括:长期短缺经济形成的巨大产业发展空间,生产什么 都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较低,具有人口红利和低成本扩张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通过 引进和学习先进技术实现快速发展。这些内部条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到充分利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激情释放出来,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现在,我国经 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进入了增速换挡期,发展的内部条件变化很大,传统优势逐渐丧失:低端产业产能过剩需要尽快消化,过去生产什么都能赚钱、生产 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明显上升,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随着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缩小,后 发优势也在减弱。这些变化要求经济增长动力必须更多来自创新。

从空间角度看,可以发现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30多年前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时,适逢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量制造业产品 具有旺盛需求。我国充分有效利用了国际市场,拉动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快速发展。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贸易保护,世界经济复苏缓 慢,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力量。市场需求疲软,使我国靠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受到一定冲击,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靠创新和扩大内需来驱动。

从时空两个角度看,我国经济已经走过了“长身高”的阶段,步入了“长肌肉”“强身健体”的时期。与之相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要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 驱动。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 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准确到位地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这些变 化,有利于从速度情结中及时解脱出来,抛弃旧的思维逻辑和再现高增长的想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转换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上来。从世界范围看,日本、韩国等国 家都曾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好经济增速换挡期,而采取了不适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致经济产生巨大泡沫,甚至酿成危机。因此,只有科学判断并准确把握好 发展大势,主动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障碍。推动新阶段经济发展,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表现为落后的供给能力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供求矛盾的主 要方面和关键症结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观察我国当前发展显现出来的问题,包括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 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可以发现,这些都是高速增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的突出反映。这些深层次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 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的需求升级了,但产品、服务等供给还停留在中低端水平,造成大量需求外溢。低水平供求平衡被打破了,但高水平供求平衡还未形成。在 这个由低水平供求平衡向高水平供求平衡跃升的时期,又遇到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我国经济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暴露出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迫切 需要抓住结构性问题这一主要矛盾,下大力气推进结构调整,并通过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为我国和世界提供更优质更高端的供给。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中心工作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在既有经济结构下谋求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到了一定 的发展阶段,既有经济结构不足以支撑经济继续增长了,就必须调整、提升经济结构,才能使发展迈上新台阶。调整经济结构包括通过创新来优化要素配置、提升产 品品质,也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和鼓励创新同样重要,对落后产能的淘汰会形成对创新的激励,解放出大量被落后产能占用的资源,使之得到更有效的利 用,从而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可见,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会付出一定代价。但是,一旦经济结构得到提升,经济发展的空间就会得到极大拓展。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应当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在宏观层面,是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要素配置效率大幅提高;体现在微观层面,是企 业通过创新提供新的供给、创造新的市场,或者原有产品成本降低、性能提升。可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调整经济结构,基础动力在于创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遵循新常态的大逻辑,当前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是适应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只有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才能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调控宏观经济可以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着力,两者具有不同特点。需求侧管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从需求端入手,着眼于解决周期性和总量性问 题。其二,注重短期调控,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低迷时通过政府花钱刺激经济,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政府直接上项目等。其三,把经济发展更多看 作是宏观层面的问题,是宏观政策使然,相对忽略微观层面即市场主体活力的提升。这三个特点决定了需求侧管理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不适应性。有时,经济之所以减 速,是由于在快速发展期间上了很多不该上的项目,形成了过剩产能,是结构性问题,而刺激性政策起的是“膨大剂”作用,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甚至最终导致滞 胀。

供给侧管理的特点也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认为经济下行是结构性问题,需要从供给端即生产端入手,通过调整结构解决问题。其二,认为经济发展更多源于企业 的活力,把供给更多看作是企业的供给,而不是政府的供给,主张通过鼓励企业创新改善供给、释放需求。其三,着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要 素配置、调整生产结构。

历史经验证明,在一般情况下,供给侧管理对于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市场体系还不完善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往往是非均衡的,即资本、劳动力、技术流向经济增长较快的地方,造成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发展过度不均衡是不可持续的,也不符合我国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着力解决供给侧存在的问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更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西方经济学中供给学派的主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等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它 既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强调供给侧的同时,也不忽视需求侧。其中,着眼于供给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特征。以创新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使经济货真价实地发展,而不是虚胖。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一次 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谁能在创新上下先 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因此,我们应大力推动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应沉迷于低成本扩张。

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相应的体制和政策保证,必须加快推进相关改革,特别是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在改革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明确供给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其生产活动遵循效益原则和投入产出原则。只有某项供给对企业有利,它才会选择生产。即使利率再低,企业 也不会盲目上项目;即使已经启动的项目,如果发现无利可图,它也会及时中止;如果损失不可避免,它会尽量减少损失。按照市场价格信号和所掌握的信息,在优 胜劣汰的严酷竞争下,企业会主动创新以提升产业、产品结构,也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以减轻负担。当前,应通过市场化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 独立市场主体,从而整体提升企业活力和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只有切实把企业的活力激发出来,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恩格斯在为马克思《资本论》英文版写的序言中指出,市场经济下“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这就 是说,经济发展难免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但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破产、兼并、重组以及经济下行期对过剩产能强制性的淘汰,再一次占领市场的产能必然 是更先进的。反之,如果市场机制不健全,甚至还有片面追求GDP的做法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的干预,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就会不灵敏,过剩产能就会积累。因 此,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上下功夫。当前,对于市场体系相对健全、能够自动出清的领域,应放手 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则将职能转变到营造良好环境、为社会问题托底上来。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 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促进产业优化重组。

尊重规律,鼓励创新。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根本出路,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但是,由于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对创新予以鼓励和扶持。创新的不确定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方向和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这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趋势和必须攻克的难关的预判是否准确,以及能否顺利攻克技术难关。二是市场方 面的不确定性。即使技术上的创新是成功的,但按照投入产出原则,市场能否接受还是不确定的。马克思把商品能不能得到社会承认称作一个惊险的跳跃。可见,创 新需要鼓励和扶持。应作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例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保创新者得到应有回报;营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等等。这些制 度安排应当尊重创新规律,促进创新要素流动、聚集和优化配置,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好的创新成果顺利脱颖而出。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8/19/nw.D110000renmrb_20160819_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