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媒体聚经
【北大商业评论】人民大学教授杨志:低碳经济三重门
发文时间:2010-03-12
低碳经济为“生病”的地球开出了一剂“退烧药”。然而,到底什么是低碳经济?企业又该如何作为?企业低碳化、打造低碳产业链、撬动金融杠杆,是破解低碳经济的三重门

  杨志

新葡萄8883官网AMG教授

  全球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引起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发烧”了。而低碳经济为“生病”的地球开出了一剂“退烧药”。然而,到底什么是低碳经济?企业又该如何作为?企业低碳化、打造低碳产业链、撬动金融杠杆,是破解低碳经济的三重门。

  什么是低碳经济?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其宗旨是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碳中性”,即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人为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均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

  低碳经济的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

LCE)”的国家。然而,该书并没有为“低碳经济”提出明确的内涵。此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探索。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最终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

  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时至今日,低碳经济已成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

  企业低碳化,快鱼吃慢鱼的比赛

  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以“低碳”为先导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将会失去竞争力。在发达国家,很多企业都制定了减排目标,采取措施尽量让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而且市场上也出现了鼓励低碳生产的趋势。比如沃尔玛公司,它在采购链当中要求对产品进行碳标识,哪种含碳量低就购买哪种。这种方式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而并未采取低碳生产方式的企业的竞争力则会削弱。

  在中国,“企业低碳化”也已经成为企业塑造竞争力的重要方式。2007年,中国移动制定了指导未来3年节能减排工作的“绿色行动计划”,以节能减排为中心,努力减少资源消耗,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并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促进社会资源消耗的降低。这一计划全面启动了中国移动各项节能减排工作:在企业内部,总部与子公司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在运营管理各环节中推广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在企业外部,与多方积极互动,通过设备资源节约、能耗降低和成本下降实现各方共赢,为行业创造“绿色蓝海”。

  在中国移动的电能消耗中,基站能耗约占70%,而基站能耗中约46%为空调能耗。因此,如何降低基站空调能耗就成了中国移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头。2009年8月,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工作组联合格力、美的、松下等6家空调厂家,共同研发通信基站用的节能型定制空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已开发出了空调样机。首批基本型基站定制空调已经在重庆、福建、广东、湖南4省完成试点。经实测,相比现在使用的空调可节能25%左右,若中国移动的基站空调全部采用这一节能型空调,将减少用电8亿度。

  虽然有不少类似中移动这样的中国公司已经迈开了低碳的步伐,但这些低碳技术并没有大规模地在行业内得以扩散,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采用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大企业。因此,未来要尽快推进低碳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帮助企业进入低碳经济轨道。

  打造低碳产业链,改善价值分布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要打造一条新的低碳产业链。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过去和现在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今后产业价值链可能分布在高技术产业,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改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低碳经济意味着对现有产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在于改善现有高碳经济条件下产业制度的两个维度:即“高碳产业链条”与“高碳产业结构”。

  首先是高碳产业低碳化。要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或降低其创造的单位GDP的碳强度),这应当成为现有产业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可以在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使之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其次是发展低碳产业。要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当前发展的典型产业是新能源产业。我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主,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在限排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虽然这些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但开发潜力巨大。

  金融杠杆,撬动低碳经济

  “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指通过绿色金融业务,将资源和环境保护变量纳入考量范围,即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其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绿色金融”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其二,以绿色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和新型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

  “绿色金融”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美国提出后,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金融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在环保领域进行了多种尝试。2003年6月,世界银行集团的国际金融公司在国际银行业发起了“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并由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银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7个国家的10家国际领先银行率先宣布实行。截至2006年,赤道原则金融机构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

  赤道原则,即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推出的一个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金融行业基准,并为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框架,包括不同类型项目的风险分类,还列示了与环境评估流程、监控和后续指导相关的议题。该标准的确立是针对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最低行业标准,其适用的项目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涉及制造业、化工、能源、基础设施等62个行业,内容不仅涵盖环境保护,还包括健康、安全和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标准。与传统金融相比,赤道原则完全革新银行项目融资方面的信贷理念,并涉及相关制度体系与信贷流程的再梳理。

  中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因污染企业关停带来的信贷风险开始加大,金融业在推动节能减排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上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金融业企业层面,一些有社会责任感和发展远见的企业正在行动。例如,从2005年8月开始,兴业银行(35.74,-0.97,-2.64%)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展能效融资项目,成为我国开拓能源效率金融服务市场的首家商业银行。截至2009年末,兴业银行已累计发放节能减排贷款222笔、金额165.8亿元,支持的项目预计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3177.8万吨。推行“绿色金融”不仅是助力低碳经济的现实需要,而且是顺应国际潮流,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