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媒体聚经
【《瞭望》新闻周刊】刘元春:贸易保护主义已失去经济战略上的价值
发文时间:2010-01-20

警惕“去全球化”隐患

每个国家都试图将自己与外部危机隔绝开来,却有可能加剧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

  当美国的“买国货”条款引起全球一片哗然时,“去全球化”的阴云渐渐笼罩在全世界的上空。“美国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样板。最担心的结果是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特别是大国。如此,全球的贸易体制和经济体制就会混乱起来,最终没有谁会获得好处,只能加重金融危机的影响,恶化全球的经济环境。如果到了互相采取贸易报复的程度,那么多边贸易体制和世界经济都将面临崩溃。”中国社科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不无忧虑地说。

  “只要经济萧条持续,保护主义就会存在,未来三五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或扩大是有可能的。但就‘去全球化’本身来说,破坏力没有想像的那样大,其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社会和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这是新葡萄8883官网AMG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作出的判断。

  达沃斯论坛的“逆流”

  关注近期召开的不同区域的重要的国际首脑会议,无论是2月27日在泰国召开的第14届东盟首脑会议,还是3月1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特别首脑峰会,都力求步调一致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去全球化”抬头。

  东盟首脑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声明表示,东盟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承诺不采取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支持推进多哈回合谈判。据悉,会议期间,东盟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以显示其推动自由贸易的决心。

  泰国副总理戈沙沙帕瓦苏在会议期间对媒体说,包括泰国在内的东盟国家对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关购买美国货的条款表示担忧,强调东盟国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泰国总理阿披实也呼吁,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各国必须摒弃贸易保护主义。

  而本应在峰会上签署的东盟与印度自由贸易协定,却因为内容在印度国内过于敏感,被印度政府婉拒,最终不了了之。

  在欧盟紧急峰会上,27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充分利用欧盟单一市场的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携手应对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最近一段时间,欧盟内部的分歧与矛盾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年2月初,为救助陷入困境的法国汽车制造业,法国总统萨科齐声称“要避免法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开设工厂”,甚至扬言,为了保护法国汽车工业的就业人数,可以考虑将设在捷克的工厂搬回法国。

  萨科齐的这些言论马上遭到了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的批驳和警告:“欧洲一些国家领导人的保护主义言论将使各成员国的保护主义抬头,并最终让经济危机蔓延。”

  欧盟内讧也加剧了一些成员国的担忧心理。他们既担心法国“借危机推行保护主义”,也担心“如果每个国家只顾本国经济利益,将最终导致各国采取一系列竞争措施,破坏欧洲统一市场”。

  由此,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费伦茨警告说,经济衰退有可能在冷战结束后在欧洲制造新的分裂。

  最郁闷的应该是1月底在瑞士举行的达沃斯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是年度全球化节日,在过去10年,达沃斯论坛汇聚了各国的高层政治和经济界领导人、企业首脑以及著名专家,宗旨是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但今年的达沃斯论坛却不得不面对尴尬——“去全球化”。“达沃斯人创造的世界正开始倒退,全球化开始开倒车,”论坛的参加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说得很直接,“国际贸易和投资不断下滑,保护主义壁垒有所抬头。”这种景象恰好和过去10年的景象背道而驰。那时候,“无论他们有什么商业上的竞争或政治上的分歧,都一致认为,只有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简而言之,就是全球化——才是实现和平与繁荣的正途。”

  然而,暗淡的全球经济局势和几个贸易大国已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使得本次达沃斯论坛的气氛很不融洽。依照一些分析师的判断,全球经济现阶段所处的状况是自经济全球化以来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危机。伴随着各国政府迎战经济衰退,各界对保护主义抬头的担心也在持续增长。因此,原本是探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达沃斯论坛,在当前世界形势下,不得不研讨如何遏制“去全球化”在危机中的抬头。

  “金融保护主义”魅影

  美国国会上个月通过了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购买美国货”条款包含在内。这意味着,“买美国货”、“裁外国人”等贸易壁垒措施,已堂而皇之地搬上了美国国会的桌面。这种“去全球化”情绪表明,美国国内保护主义思潮沉渣泛起。

  “美国的措施出台后,其他国家必然采取跟进措施,蠢蠢欲动,最糟糕的是每个国家都采取保护主义,都“去全球化”,其实越是这样做危害越大,”宋泓对此颇为担心。

  事实也正如此。法国总统萨科齐说,如果美国坚持以制定“买国货”条款等方式保护自身相关产业,欧盟也应该采取类似强硬措施保护自身。法国政府日前宣布,向法国雷诺和标致雪铁龙两大汽车公司分别提供30亿欧元的优惠贷款。作为交换,这两家法国汽车业巨头承诺,将保证不会关闭位于法国的工厂,以维持就业。

  此举一出,立即招致德国和瑞典等其他欧盟汽车生产大国的警惕,因为这些国家的汽车厂商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法国“自扫门前雪”的做法无疑会让别国的竞争对手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此外,在救助金融机构的过程中,不少欧盟成员国要求受援金融机构优先向本国企业提供贷款,以帮助本国实体经济复苏,试图将钱圈在国内。这种“金融保护主义”正威胁到正常的国际投资。

  “金融贸易保护是一种新的现象,更值得关注。在“去全球化”的喧嚣中,金融“去全球化”是要坚决反对的,”刘元春说,金融保护主义是2007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此次金融危机中保护主义从贸易领域向金融领域延伸的一个重要产物,具有非常实质性的价值,具有经济战略意义,是中心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在国际经济体系里的核心地位所作出的一种自我防范的措施。

  近几年来,一些东亚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心国家的一些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后股价发生剧烈波动,受到重挫,严重低于其净资产。正常情况下,外汇多的国家可以到美国和欧洲大量收购金融企业,但美国和欧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反对这样的收购。

  “金融保护主义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持续的态势,中心国家不会因为一些外围国家施加压力就放松,因为这关乎其经济的核心战略利益”,刘元春判断认为。

  保护主义不能保护任何人

  英国首相布朗3月4号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保护主义不能保护任何人,美国和英国应该带头反对这种倾向,抓住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机会。他指出,各国不应展开保护主义的竞赛,历史已经证明:保护主义最终不会保护任何人。

  “任何国家,如果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会在‘保护’中占便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如就业、尽快恢复经济,等等,实际上会适得其反。”宋泓说。

  印度的做法也许是个例子。今年1月,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为期6个月。印度此举显然是为了保护印度玩具生产商的利益。3月2日印度却突然宣布“收回成命”,主动予以修改。据了解,在印度对进口中国玩具实施全面禁令的一个多月内,印度玩具销售商此前进口的中国玩具库存全部售完,随后导致印度市场上玩具价格上涨了30%至100%。对此,印度玩具商、消费者均表示不满。据印度媒体称,不少印度玩具零售商日前纷纷声讨“禁令”。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印度主动修改禁令,是印方权衡利弊的结果。中国玩具制造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对中国玩具举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在打击中国产业的同时,也将“自损三千”,尤其是损害本国消费者的利益。

  有经济学家就类似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美国和法国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法国为了防止本国就业机会下降,近年来明显加大了相关的贸易保护主义力度,然而,法国的失业水平反而上升到目前的9%左右。因此如果美国要在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步法国后尘,不但不会刺激美国的就业市场,反而会加剧美国的失业问题。

  “实际上,和半个世纪前相比,在目前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更加巨大,全球经济发展到今天,各国联系比那时候密切得多,全球化已深入人心。现在看贸易保护主义还只是苗头,但是情况如果进一步恶化,对全球经济体系影响巨大。”宋泓说。

  “去全球化”能走多远

  其实,历次全球经济危机往往都伴随着贸易争端的高发。1930年美国政府大范围提高关税,引发了全球范围报复性贸易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主要国家放任货币贬值以扩大出口的做法引发了贸易摩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案件明显增多。

  “历史上任何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都会诱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情绪”,刘元春分析说,贸易保护主义是表面性的,是危机时一种自然的政治和社会反应。这种面的扩大和数量的提高并不会影响全球化的趋势,对经济本身的破坏力没有想像的那样大。原因很简单,因为WTO的框架是大家认可的,而且各国之间的联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国际分工的格局,众所周知,“去全球化”对大家都是受损的。所以尽管贸易保护主义肯定会抬头,但还不至于泛滥成灾。

  刘元春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失去其以往在经济战略上的价值,更多是政治情绪的一种发泄,而不是简单的制约和防范经济危机的手段。一战、二战时期也都有过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但都没有上升到经济战略层面上来处理。一些国家通过这样或那样的贸易保护法案,是由一小部分的利益集团来操控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政治妥协,为的是维护社会安定,而真正的经济救助反而是其次的。

  对此,宋泓也持相同观点。他说,从“去全球化”的趋势来讲,不会走得太远。我们可以想像,美国也好,欧盟也好,他们已经转移出去的低端产业不可能再转移回来自己做,把中国的鞋拿回美国自己做?上哪儿找那么多低工资的工人?